展示全部
平場聚焦鏡(f-theta鏡)
超分辨光學微球顯微鏡(SMAL)
單頻拉曼光纖放大器
光學分辨率
情況下也能以衍射極限成像的話,就能用儀器順利看到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但人眼由于角膜及晶狀體結構的不完美使經過的光線產生波前誤差,而且其大小和形式因人因時而變,不可能采用施加固定校正的方法解決。這使得一般的眼科成像系統無法達到衍射極限,也就無法實現高分辨率的眼科成像,自適應光學正好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通過眼底視網膜圖像,可以發現多種人體疾病病變信息,如心腦血管及內分泌失調,正常人和老年性黃斑,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視網膜病變等;但人眼象差除離焦、像散外,還包含高階像差,降低了成像分辨力,傳統的眼科測量技術無法克服這些高階像差,而自適應光學技術用于人眼視網膜成像系統,則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的眼底視網膜圖像。 ...
下參數定義:衍射極限倍數因子M2,或它的倒數k因子。M2或k因子給出了激光光束聚焦程度的理論測量方法。這對評價不同應用領域的光束好壞非常重要。M2或k=1表示理想的衍射光束。換句話說,它直接與波長和透鏡系統的衍射極限相關,和激光本身沒有任何關系。激光二極管和垂直腔面發射半導體激光器(VCSEL)都是半導體激光器,有著比近軸光束更大的發散角。從典型的激光腔中檢測這類激光非常困難。通常重要參數包括:功率輸入-光強輸出曲線(稱為LI或LIV曲線)、光束的光譜以及發散角。由于半導體激光器的發散角較大,需要用透鏡聚焦得到可用光束。通過光束形狀和發散特性,能夠得出光學設計中設備的工作情況。LI曲線可以提供 ...
物鏡得到接近衍射極限的目標像。四波剪切干涉技術原理:剪切干涉技術基本原理是將待檢測的激光波前分成兩束,其中的一束相對于另一束橫向產生一些錯位,兩束錯位的光波各自保持完整的待測波前信息,相互疊合后,產生干涉現象,CCD/CMOS相機會接收干涉圖樣,進行相應的計算分析,從而利用傅立葉變換的相關計算,分析出待測波前的相位分布,以及強度分布等。基于干涉條紋的疏密度敏感于波前的斜率,因此波前傳感器在探測波前的偏離范圍較傳統的哈特曼傳感器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波前傳感器的典型應用光在傳輸的過程中會經過不同的介質,不同的介質由于其構成物質的分布不均勻,從而導致光的波前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自適應系統便應運而生。作 ...
達到1.8倍衍射極限的分辨率。關鍵詞:空間光調制器、液晶空間光調制器、調制器、SLM、變形鏡、自適應光學、偏振無關引 言:液晶自適應光學系統的主要作用為矯正大氣湍流帶來的波前畸變。大氣湍流是因為大氣中局部的壓強,擴散速度,溫度等物理量會發生隨機的變化,因而導致大氣的折射率也會發生無規則的變化,當光經過大氣后波前會發生相應的畸變。如果不經過自適應光學系統的校準,觀測到的目標物或得到的觀測結果與實際的目標物或真實的結果會有非常大的偏差,觀測精度更無從談起。液晶空間光調制器(波前矯正器)的工作原理Meadowlark Optics公司的SLM(Spatial Light Modulator)使用的液 ...
制);l 近衍射極限光束質量;l 偏轉角度:20deg ;應用領域:超低頻(太赫茲)拉曼光譜儀、光束濾波及噪音清楚、半導體拉曼光源ASE濾波; (2)布拉格陷波濾光片(BNF)布拉格陷波濾光片(BNF)能夠同時測量低至5cm-1的斯托克斯和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譜帶,且實現高達95%左右的透過率。窄帶陷波濾光片同樣需要滿足布拉格理論,對于衰減為OD3的BNF,其偏轉角度為12deg,半高全寬(FWHM)接受角度為6mrad(約為0.3 deg)。目前,超低頻拉曼光譜的測量大都是采用我們的超低頻拉曼濾光片(ULF)實現的。l 標準波長:488nm、514nm、532nm、633nm、785nm和106 ...
限的影響。“衍射極限”仿佛是一片籠罩在頭頂的陰霾,成為了看似堅不可摧的障礙。為了能夠打破這個枷鎖和桎梏,實現超分辨成像,科學家們真是腦洞大開,展現出了無窮的智慧。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通過哪些方法打破桎梏:結構光照明顯微(SIM)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成像過程可以通過點擴展函數進行描述,通過對點擴展函數進行傅里葉變換,可獲得顯微系統的光學傳遞函數。由于衍射極限的存在,光學傳遞函數限制了通過顯微系統的信息量,只允許低頻信息通過系統,濾除代表細節的高頻信息,即限制了系統的分辨率。結構光照明顯微鏡實現超分辨的原理,就是利用特定結構的照明光 在成像過程把位于光學傳遞函數范圍外的一部分信息轉移到范圍內,利用特定算 ...
小又受到阿貝衍射極限的限制。網上已經有很多關于衍射極限的詳細知識了,比如下圖。我在這里就通俗講一下:就是當所觀察的目標直徑小于200nm時,傳統光學顯微鏡就無法將它和其他不想看的物質分辨開了。也許在以前觀察的物質都是直徑大于200nm,我們還不會受到衍射極限的困擾,可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我們要觀察的物質越來越小。尤其是在利用熒光成像的活體細胞領域,比方說以前我們要觀察直徑大小有500nm左右的線粒體,還不會被200nm的衍射極限所影響,我們能分辨出線粒體發出的熒光成像。可是當觀察線粒體中只有30nm大小的的核糖體時,想要觀察它就必須突破衍射極限,否則就被線粒體的熒光掩蓋了。但這又怎么能難到 ...
子β(又稱為衍射極限倍數因子)是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激光光束質量評價指標,其定義為實際光束遠場發散角θ(上文中的遠場發散角)與理想光束遠場發散θ角之間的比值,即β=θ/θ 。實際光束的β值一般均大于1,β數值越小,光束質量越高(類似于M )。但是運用β評定光束質量時需要忽略不計測量系統造成的衍射影響,β因子必須與測量光學系統的參數無關,此時它是衡量激光器輸出光束質量的一個合理特征參數;且因之可反映實際光束在遠場平面內的能量集中度和可聚焦性,所以β因子同樣適用于能量型應用的場合。相對而言β因子很明顯的不足在于,因接收激光遠場光斑的測量設備靶面有限,當激光光束經遠距離傳輸后光束質量退化較為嚴重時,遠 ...
的工具,然而衍射極限的存在,使得人們無法清晰地觀察到橫向尺寸小于200nm、軸向尺寸小于500nm的細胞結構。二十一世紀初期,具有納米尺度分辨率的超分辨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出現,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更高的分辨率水平進行生物研究。在超分辨顯微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現有成像技術的缺陷也日益顯現,例如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時間不可兼得;對透鏡制造技術提出了一定要求的同時,也限制了觀測的視野;日益復雜的設備使得操作和維護也越來越困難等。為解決上述問題,美國Double Helix Optics公司提出了納米級分辨率成像的新概念-“SPINDLE”,不僅突破了衍射極限,還可以實現三維成像,可捕捉到小至橫向尺寸10 ...
確性,并能在衍射極限下成像小光束結構。主要特點:測量的波長范圍:320~1605nm,測量的光斑大小:0.6um~7.5mm,實時監控光斑的形狀以及變化,實時測量焦點光斑尺寸、焦距位置,多光束的位置校準和調試。相關文獻:[1]吳峰. 微透鏡鏡組陣列的設計、制備及其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9.[2]朱咸昌. 微透鏡陣列焦距及其一致性檢測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3.您可以通過我們昊量光電的官方網站www.arouy.cn了解更多的產品信息,或直接來電咨詢4006-888-532,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
或 投遞簡歷至: hr@auniontech.com